著名导演波兰斯基执导的电影《钢琴师》贡献了战争片中最为震撼的一幕——男主角走在一片被炸成废墟的街道上,为他死去的亲人与同胞而哭泣,也为犹太人看不见的未来而绝望。
1939年,波兰战役的爆发开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残忍的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惨无人道的杀戮,一直到1944年苏联打败了德国纳粹党,才使得少数存活下来的犹太人松了一口气。
苏联为了庆祝自己的胜利,将白俄罗斯的大部分德国俘虏送到莫斯科进行俘虏大游行,并意图让德军在全世界人民面前丢脸。
盟友反目,轻敌而落败
两次世界大战让全世界人民都深深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惨痛教训,而在这两次世界大战中,让人民痛恨至今的无疑是德国纳粹党。
由希特勒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至今为止,战火波及范围最大以及伤亡最多的战争,德国纳粹所使用的闪电战术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不过他们“战无不胜”的神话最后终止在了苏联广阔的国土上。
展开剩余91%在战争前期,德国并没有和苏联为敌,在德国向波兰打出第一炮时,是苏军连同纳粹一起,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占领了波兰,五天内就使荷兰投降。
当时,英国BBC新闻还宣称英法两国会帮助波兰人民,而纳粹和苏军联手,让只会放狠话的法国在一个半月内就溃不成军。
1939年到1941年间,纳粹依靠着他们强大的坦克和航空兵构成的闪电战术,以及苏联军队拼命式的打法,使德国占领了大部分欧洲大陆。
然而贪心的希特勒还不满足,从1941年开始,德国纳粹将枪口对准了东边地区,而曾经的盟友苏联则成了纳粹的主要进攻目标。
在初期的交火中,由于纳粹的军备实力与战争经验十分丰富,为期近一个月的边境交战的最终结局,是苏联常备军的彻底失败。
之后苏军自我修复了近两年的时间,从莫斯科的反击开始扭转了战争局势,在牢固的防御与迅速的反击下夺取了战争主动权,历经四年最终成功在柏林打败德军。
尽管苏联的确拥有着绝对的领土与庞大的人口资源——根据记载,苏联地跨欧亚两洲,总占地面积达到22402200平方公里,而德国才仅仅拥有357582平方公里。
在德国的战时报告中,德军也一直在强调他们失败的原因是苏联的“人海战术”,但实际上苏联能够打败纳粹,靠的不仅仅是他们庞大的陆空军、飞机坦克大炮等。
众所周知,苏联军队也是叫做“红军”,并且他们在国际上有着同中国红军一样的“打不死”的名号,德国军队一次次击败苏联军后发现战场上又不断涌上来的新的苏联军队。
这种系统性的迅速的兵员动员制度来源于苏联有效的预备动员体制,而这种体制是苏联在二战爆发前期就已经建立起来的。
德国军队打了几年的胜仗,占领了多国土地,这一方面使得他们自己的军备消耗过大,另一方面也带有了一定的自负心理。
尤其在刚对苏联发起进攻的一个月内迅速就战胜了苏联军,于是在之后与苏联的战斗中,德国对苏联的战斗能力有了错误的判断。
德军从1942年开始多次判断苏联的人力资源已经枯竭,这种观点也导致了最终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上德军的大败。
而对于苏联而言,这两次战役的胜利则完全是因战略而获得的成功。
鼓舞士气,爱国获胜利
也许在普通民众看来,战争取胜主要是靠训练有素的军队以及强悍的军火装备,但有一点往往会被人们忽略,那就是“士气”。
在我国著名的古文《曹秽论战》中有这样一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士气一旦没了,战争就很难取得胜利。
苏联军队在战争前期的失败使得他们开始加大马力升级军火装备,同时加大对军队的培养,在战争中期已经能够靠积功升级和后方培训的方式保证战场上军官的需求。
于是到了1944年,苏联开始了全面大反攻的时期,先进且数量多的装备以及部队高超的指挥作战和协同能力都明显提高了苏军的战斗能力。
除了这些“硬件设施”的升级之外,促使苏军胜利的一大原因就是他们的爱国心。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惨败就是他们士气崩溃的后果,苏军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在士气的培养上花费了很大的功夫。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布尔什维克主义。”
这是苏联与中国的红色连接,也是苏联红军开创的日子,他们自开创起就代表着广大无产阶级,他们的利益是相通的,他们的双手是紧握的,因此,红军先天就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凝聚力。
在经历了多年国内动乱,布尔什维克终于取得胜利,而没多久就受到他国的攻击。
这时候的苏联人民是愤怒的,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入他们的血统,并且苏联党和政府也相当重视唤醒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领导人利用一切当时可用的传媒,例如广播、报纸、演讲等等,号召全体人民共同保卫苏维埃的每一寸土地,英勇战斗到最后一滴血。
这样热血的动员宣传取得了丰厚的果实,有五百多万人都报名参军,苏联的军备供给方面不再有压力。
此外,在战斗中,苏联军方也不遗余力的激发着战士们的爱国主义,苏军统帅用历史上著名的统帅“库图佐夫”和“鲁缅采夫”来命名奥廖尔战役与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战役。
而1944年间发生的巴格拉季昂战役也是用苏联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统帅命名的。
军方以这些伟人的名称来命名战役,在士兵们当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战士们从这些历史上著名的将领身上吸取爱国精神。
在之后的战役中,苏军的士兵们都英勇作战,他们大无畏的爱国与牺牲精神,是苏联最终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的士气激励方法还包括给军队授予荣誉和嘉奖、给有突出贡献的官兵授予荣誉嘉奖,以及通过阅兵的方式鼓舞士兵,向战功卓越的部队鸣放礼炮致敬等等。
而俄国(即苏联)文学在那个时期也发扬光大,政府利用文艺作品激励前线士兵,并在部队中建立文艺团体,从思想精神层面给予士兵们鼓励。
苏联在二战中面对的德军是支战斗力很强的武装力量,战争初期苏军在力量对比上并不如德军,苏联能够在损失沉重的战争中逐步恢复和扭转战场形势,凭借的是系统完备的兵员动员体制和工农业生产体系,以整体战为核心目标的战争动员体系才是苏军真正的基础。
全军覆没,俘虏大游行
既然,苏军取得了胜利,那么苏联是如何处置战俘的呢?
在国际上,对于苏联处置德国俘虏的方式颇有微词,西方媒体纷纷指责苏联对于俘虏没有进行人道主义的对待,没有履行《日内瓦公约》中针对战俘处置的条款,最有力的证据便是1944年斯大林进行的战俘游行。
1944年,苏联发动了巴格拉季昂行动,这一战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研究表明,这场战役是德国在二战中最大的单一败战,也导致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全军覆没。
这场战役中,德国军方只有40万人,而苏联军方则足足有220万人,兵力是德军的六倍,而苏联军方的坦克等武器则更是比德军多出十倍。
在如此实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德方的失败昭然若揭,最终德方有二十多万士兵死亡,8.5万士兵被苏联俘虏。
当时,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命令将大部分的德国俘虏送到莫斯科,而斯大林这一举动的目的正是为了要举行一次德军俘虏大游行,向苏联民众展示苏联军队的战果,也向世界人民展示苏联强大的实力。
希特勒在前几年的进攻行为,显然激起了斯大林的怒火,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斯大林这里被粉碎,进行俘虏游行的举动实际上是斯大林让德军在全世界人民面前丢尽脸面,同时也是斯大林向希特勒进行示威。
众俘出糗,战后庆捡命
俘虏游行定在7月举行,几万德国俘虏被关在闷热的货运列车中被运送到莫斯科。
就像纳粹在波兰对待犹太人一样,这些德国俘虏都以为他们即将面临死亡,因为他们将犹太人挤进车厢后就是为了处死他们,所以每个被挤在车厢里的德国俘虏都面露绝望神色,认为自己将要死亡。
7月17日,俘虏游行正式开始,莫斯科的市民们纷纷站在了高尔基大街的两旁,全副武装的红军战士们手持冲锋枪押解着俘虏,这些俘虏们一个个都疲惫不堪,浑身肮脏破烂。
几万俘虏的游行队伍有三公里之长,他们不再如昔日那般不可一世,而是如丧家之犬般成为了全世界的笑柄。
七月中旬正是莫斯科最炎热的时刻,战争带来的疲惫和被俘虏后遭到的非人待遇让部分俘虏在游行中虚脱晕倒。
此外,在游行的前一天,这些德国俘虏不知道什么原因,吃了很多有问题的食物,导致他们在游行中突发腹泻,由于无法停止游行,他们只得边走边拉,让原本干净的柏油马路脏乱不已。
德国俘虏们都面无表情,他们认为游行结束就是他们的末日,原本想留住最后的尊严而死去,却没想到在生命的末尾,还做出了当众腹泻的事情,最后一分尊严都荡然无存。
他们被命令高喊“希特勒完蛋”,围观的市民向他们吐口水。但也有一些市民对他们心存怜悯,曾参加这次游行的德国博士季梅尔回忆说:“我看到许多妇女脸上都充满出怜悯之情,一些人眼中还满含眼泪。”
整个游行持续了有六个多小时,俘虏们沿着高尔基大街一直走到克林姆林宫后解散,并被装上列车送往位于西伯利亚的集中营。
莫斯科的政府则派了大量消防车对高尔基大街进行清洗,将那些污秽全都冲刷干净,似乎也是在冲去多年战争给苏联带来的消极影响。
1945年,德国投降,同年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了帷幕。在苏联的这些德国战俘有的死在了集中营,也有活下来的被送回德国,他们对于自己经历过的这场游行并没有愤恨的情绪,因为当时他们都以为要被枪决。
虽然,当街拉裤子使他们内心受到羞辱,但是,还留着一条命就好。
尽管苏联这一俘虏大游行的行为成功的打击了德国纳粹,但是也给苏联带去了他们意想不到的负面结果,国际上对苏联的这一行为大为批判,这也成为了之后“冷战”局面的信号之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联的解体。
结语:
残酷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远不止在于伤亡人数,它会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伤痛,一个从战争中走出来的国家是坚韧的。
来自历史的战争教训,深深印刻在每一个人民的心中,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牢记历史、不忘使命,珍惜和平、远离战争!
参考文献
江雨.胜利的保证兵员动员与二战苏联军事力量的发展[J].海陆空天惯性世界,2011(10):46-64.于跃进.苏军在卫国战争中对官兵战斗精神的激励[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6(05):20-23.安泰.五万德国战俘“红场”游行内幕[J].环球军事,2007(17):24-25.
发布于:天津市